近几年,医院自身的设备科由于受到人力、技术等限制,自行维修医疗设备的越来越少,许多基本维修项目需要通过生产企业的售后服务加以解决。现在,越来越多的医院认识到购买设备服务的目的绝非仅仅保证设备能够使用,如何保证医疗设备正常运转,充分发挥其效能,才是十分重要的任务。国家药监局在新的监督管理条例中增加了在用医疗设备的管理,包括检测、维修等,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分会近年来也在呼吁将设备科的工作重心由设备采购和维修转移到设备的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上来。这就促使各医院特别是有专职设备部门的大型医院要以新的工作方法和模式进行设备的管理和维修。
1.大型医院设备维修的现状
大型医院因其拥有的设备多,种类多,还担负着一定的科研教学任务,所以有一定的工
程力量,能为日常的临床工作做有力的保障,但医学工程是集计算机技术、电子学技术、机械学、生物学技术等多学科的高技术为一身的综合性学科,特别是一些大型、超大型设备本身来说,大部分属于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同时包含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电子学、计算机、放射学、信息科学等多方面内容;另外医疗设备种类较多,各类之间在技术方面又有较大的区别;加之科学技术发展、促使医疗设备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因此,医院虽然在积极努力地培训维修人员,却仍然面临着大量困难:
1.1 技术资料缺乏技术资料不仅是仪器设备加工制造的准则,仪器设备出厂检验准,也是维修工程技术人员检修设备的主要依据。在维修该类设备时,即使资料完备也会困难重重;若无资料或不全就更无法弄清设备的软硬件情况。现代大型医疗设备结构复杂,设备内部电路的高度集成,使得设备的可修性越来越小。另外厂家控制技术资料、配件、维修密码,导致医院维修人员只能修理简单设备或大型设备的简单故障。
1.2 维修方法的局限和维修配件的匮乏传统的维修理论立足于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功能,因此普遍采用的检修方法是把整机电路板按功能分割成若干块代表不同功能的子电路板,借此将故障分离,然后逐一测试,找出故障点。采用的维修测试工具主要有万用表、示波器、逻辑分析仪等,传统的一把螺丝刀、一块万用表和烙铁对于相对简单的仪器设备还可以维护,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机会也不多了。现在电子血压计,电子体重计等在人们眼里小的不能再小的仪器都在使用贴片元件, 维修人员借用传统的测试工具便显得无处下手。没有经验,可能连贴片二极管、三极管、电阻都不认识,更谈不上维修。稍微复杂一点的设备,除了电源外几乎没有动手的地方。另一方面,配件库存不足。大部分医院出于经济考虑,常未建立设备配件库,更很少有医院会购置设备安全检测装置,在工程师维修设备判断需要更换配件后,才临时到市场上或向厂家购买配件,这将影响到设备维修进度和质量,直接影响到临床工作的正常开展。
1.3 继续教育缺乏在医院干维修工作的工程师缺少专业技术培训,一方面是现在举办大部分的培训班,实际上就是简单的基本操作介绍,学不到什么真正的技术。另一方面是医学工程技术人才的匮乏与医疗设备的飞速发展成为一对矛盾,一方面,大量先进设备不断引进,而另一方面专业人才缺乏与目前医疗设备的配备不相适应,形成了“重使用,轻维护”的管理思路。再者就是医院内部缺乏培训机制,工程师缺少技术交流。
2.维修模式分析
目前医院内的医疗设备维修服务有多种方式,针对大型医院的主要有原厂服务、原厂授权的代理商维修服务、自身力量维修服务、社会化第三方维修服务四种。
2.1原厂服务、原厂授权的代理商维修服务
这两种服务实际上是一个整体,他们虽然是相对独立的机构,但对客户服务的基本内容如价格、保修期、响应时间、服务等级等都是遵照原厂的指令在做,所以授权的代理商实际上是原厂的一个延伸。这就决定了这两种机构的服务在质量上有可靠的保证,在响应时间上有严格的规定,服务质量是很高的,但同时也是价格不菲,无论是买保修或是保外维修,都是最贵的维修方式。
2.2 自身力量维修服务
医院自身设备维修模式的取向很大程度上依赖维修策略的定位。理论上,在医院设备维修工作中主要采用事后维修、预防性维修、定期检查性维修、状态维修等维修策略。这几种维修策略的侧重和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医院设备维修的管理模式[4]。虽然在医疗设备技术高速发展和有各种局限的情况下,靠自身力量维修受到一定限制,但医院设备维修部门也应配备相当数量的、经过培训的专业工程人员和技术人员,以便在设备维修社会化过程中进行监督和行政管理。他们不仅是医院的后勤维修人员,而是与医生和护士共同被称为医院三大技术支柱。
2.3 社会化第三方维修服务
随着医疗设备的研发周期缩短、淘汰加快导致的设备维护费用增高和卫生监督部门对医疗设备质控的要求以及自身服务需求的提高,医院又多了另一种选择方式——第三方设备服务。早在九十年代初就有工矿企业采用了这种方式至今[6]。在医疗设备行业,国外也早有开展,在国内却是刚刚兴起。对于医疗设备服务,维修只是服务的一种,服务还包含了检测、保养、租赁、培训等等诸多方面;同时也为医院采购提供售前的参数咨询、分析;采购中的相对客观的选型、对比;以及对购买的设备的保养、升级、日常质控检测、二次培训、租赁、维修技术支持、零配件提供维修都验收等多项内容。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
(1)引入了先进的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模式,提升了医院的管理水平和现代化形象的同时也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早期就有资料显示,通过外包平均可使服务水平提高15%。
(2)提供专业化的维护服务技术:维护服务商能提供专业维护仪器、工具,维护质量能够得到保证,减少了各标准工具、测试设备的投入,仅需支付客观需求并实际获得的有效服务的费用,显著降低成本;减少库存备件成本、减少维护人员培训费用;调查结果显示,40.5%的调查对象认为医疗设备外包能够节约成本。
(3)提高医院维护人员技术水平:医院内部的维护人员由于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技术熟练程度与长期从事该类设备维护的专家有差距。维护服务商的主要任务是为医院提供高水平的医疗设备维护服务,其维护人员的技术能跟上设备技术的发展水平。
3 、讨论
比较以上几种服务方式,笔者认为大型医院设备多、类型多,但也有一定的技术力量,因此对于几种维修方式应该分别采用才能使服务最优化、开支最合理化、设备效率最高化。首先,对于超大型设备如直线加速器,SPECT,MRI,CT,DSA 等高价值一般又不会有备用机器的设备,购买原厂或者是原厂授权代理商的保修,除了能高质快速的完成故障维修外,还会包括每年2-3 次不等的保养,并且保证95%左右的开机率;在保证了患者满意度的同时也保证了设备的效益产出。其次,对于低值易耗设备和常用设备及中大型设备,工程人员应积极掌握其结构、原理、性能等基本技术资料,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修复常见故障保证临床的正常运转。同时,设备部门也要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在知识面的广度和设备管理的宽度两方面提高自己,只有把医疗设备维修合作模式和医学工程学科建设模式结合在一起,才能做好医院医疗设备维修和监督管理工作。
最后,对于中档批量的可替换设备,在出保后可以统一向第三方设备服务商购买服务。因为第三方的配件、技术相对优势大,可以对同批但是不同品牌的设备故障做出快速的处理,而且设备服务机构一般都会用备用设备供医院使用,还会每年至少一次给设备“体检”,最大程度的保证了医院的正常运行。但前提是要能找到一个社会化,专业化,标准化,国际化的第三方设备服务,这样才能保证有专业的人员、专业标准的配件,专业快捷的服务,成熟的服务流程;而且不受任何厂商的指使,专心的为医院提供高性价比的服务。
总之,医院要建立完善的、高效的医疗设备保障体系, 更好地发展和管理医疗设备维护和维修职能。同时,医疗设备服务市场也是现代市场发展的一个必然产物,越来越多地被企业和医院用作一种增强竞争力的手段。对医疗设备这种生产性工具的科学管理,正确使用,减少开支,延长寿命,是医院实现安全、社会和经济三大效益的有力保障。
大型医院设备维修现状与第三方服务合作模式探讨
- 作者:
- 发布时间: 2017-10-24 15:34:21
- 分享到:
上一篇: 当前医院医疗设备维修存在的问题
下一篇: 速维软件分析医院用的医疗信息软件大全